CHORAL CONDUCTOR KNOWLEDGE

合唱指挥知识 CHORAL CONDUCTOR KNOWLEDGE

合唱指挥知识

合唱的指挥手法

time: 2020-08-05 06:51:50 作者:admin
    一、点与线的关系:指挥图式中的点指的是拍点,它同时包括作品的速度,被称着是音乐中的“骨架”。拍点从时间概念上看是极短的一瞬间,击拍就象拍皮球一样,着力于腕部。拍点的要求是准确、稳定。线指的是旋律,被喻为音乐的“灵魂”。线的走向和起伏在基本图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指挥的习惯往往会有多种变化,而千变万化的线条总是在传达指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它由大小臂、腕指的协调配合而形成,快速的音乐多以直线为主,点较尖锐,慢速的音乐则以曲线为主,点较内含。只有点的明确清晰,线的起伏层次分明,点线交融。浑然一体才能启发歌队唱出生动的音乐。
    对于合唱队和乐队,指挥在点线的交待中常用不同的手法。一般来说,乐队指挥由于面对较多的声部和复杂的织体,加上各类乐器不同的发音特点,指挥中强调的是点多于线。在国外一些高水准的乐团演奏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指挥似乎对音乐的线条也很青睐。合唱指挥常为达到连绵的音响效果,有时为防止过份突出点,而影响了整体音乐情绪的表达,所以在指挥中往往线多于点。不过,这还要根据作品的音乐性与合唱队的演唱能力来确定,不是千篇一律的。

 
    二、幅度的大与小:一般而言,指挥动作的幅度大小主要取决于音乐的力度、速度和风格。较强的音响和宽广的速度如《怒吼吧,黄河》中的一些段落等,要求动作幅度大,且挥拍坚决、反射有力。开阔、抒展的情绪不仅要求指挥动作幅度大,还要注意线条的优美、流畅,如《长江之歌》、《祖国颂》等,指挥好这类作品的关键是控制好每一拍的反射动作。大幅度的指挥动作常使用大臂,甚至上身的辅助来加以扩展,同时打开小臂以增加线条的长度。对于幅度、力度较大的动作,双脚要适当分开,这样既保持了上身的稳定。又能衬托出音乐的气质。
    急速强劲的节奏取聚集而简洁的动作,如《保卫黄河》、《缆车》等。为防止双手长时间使用固定不变的动作,造成单调,左手适时配合几个大而有力的动作,常常会对烘托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手法按排不当,以为音响节奏强烈,就用大幅度的动作指挥,不但会阻碍速度的进行,破坏音乐的稳定,也使指挥者自己疲惫不堪,难以取得好的演出效果。
    对于欢快、活拨的音乐如《阿拉木汗》、《游击队歌》等曲目一般采用幅度小而富有弹性的动作,给人以轻盈、跳跃的感觉。有时甚至只用单手点动指挥,往往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场合、规模等因素也会影响指挥的幅度。

 
    三、手的方位与型态:指挥双手的方位基本幅度是上不过头,下不过腰。手的位置高表示强,反之表示弱。但指挥手法在艺术处理上也常有不同的按排。如有时手用力打下去也能很好表现强,而手位在上方也可生动地勾画出弱的效果。
    合唱指挥一般不用指挥棒,有的人即使在有较大乐队伴奏的情况下也不用指挥棒。这是因为指挥双手的型态、朝向、张驰、甚至手指的细小动作都能使合唱的音响、演唱状态、感情表达、音乐色彩等方面产生微妙变化,可见双手的表现力是如此的丰富。
    指挥击拍时通常是掌心朝下,若偶有掌心向上,此刻的音乐一。般都比较激昂、振奋。对于指挥象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这类作品,掌心更多的是向外,因为这样的手型更具控制力,有利于声部的均衡和协调。一些感情深厚的合唱作品如《祖国慈祥的母亲》、德沃夏克的《念故乡》等,常用掌心向内的指挥手法,更容易激发出演员的内在感情。

 
    四、左手与右手的合作:在指挥中,右手是指挥的第一手,按图式要求表示节拍、掌握速度。当然,右手也有提示声部、点明重音、延长音和切分节奏以及表达不同分寸的作用,有时右手单独进行指挥的情况也是很多的。但在整体音乐表现中由于受到主要任务的制约,动作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需要左手的配合。左手没有固定的任务,就显得比较自由。它可以与右手对称活动,也可以停止后再起动,指出声部的进入和退出,指点强调的重音和控制音量,提示分句和呼吸以及匀画大块的力度线条等,这些活动都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合理设计好左手的动作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但可以改变一味的对称动作而造成的单调贫乏,更主要的是,丰富有效的手法会对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和表现力提供充分施展的空间。当然,左手静止动作时也有一定的常规,除了自然下垂于侧身外,它经常处在腰部以上的位置,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可以随时投入指挥之中。

 
    五、动与静的关系:这时包括主动与被动。指挥是演出中的主导者,凡是速度、力度、节奏等需要变化时,他必经责无旁贷地带领音乐往下进行。但这种主动若变成一味地从头带到底,就会破坏音乐语气的表述,对演唱者也起着限制干扰作用,真可谓劳而无功。所以,必须仔细分析作品,一般在音乐没有大的变化且进行得比较顺利时,指挥完全可以用很小的动作跟着音乐,同时注意倾听和观察,这种跟和听就是静。而根据作品的乐句、气口、段落、逻辑重音以及处理上的需要,在一些必要的地方作重点启发和提示,这种启发、提示所演变成的动作,就是指挥上的主动性。再如,一个乐句快结束时,指挥的动作一般安静下来,等到后面起句时就会显得比较主动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六、合拍与分拍的运用:分、合拍是指挥中的常见手法之一,如运用得法将会使音乐充满活力,蓬荜生辉。通常快速进行的音乐在按记谱图式指挥不能适应时,可采用打合拍的办法如《夏夜圆舞曲》可把原每小节三拍合成一拍,打二拍子的图式。《蓝色的多瑙河》把每小节三拍合打成一拍,以四拍子的图式来进行指挥,除指挥的双手得到解放外,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更加舒展、贴切。
    缓慢的音乐因为每拍所占的时值太长,若按原谱图式指挥,手上的反射动作已不能鲜明和准确反应拍点,手臂处于僵持状态的情况下,就须考虑采取分拍的指挥动作来保持对音乐节拍的控制,如合唱曲《二泉映月》、《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中的慢板等。分拍一般采用同向动作,有时也可使用替代图式,常见的如二拍子分打时用四拍子图式等。
    合拍与分拍在安排得当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它可以是整个作品,整个段落,也可以是某一乐句或是变化速度中的某一拍,视实际需要来设定,总之以音乐进行流畅自如,符合一定的规律为好。决不可为变化而变化,导致作品速度零乱或音乐形象支离破碎。不过指挥通常在排练时对一些关键的地方要事先说明,已便让演唱者做到心中有数。

 
    七、收拍与指挥的整体形象:收拍在整个指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若ff音响停断及时,收束得干净利落,能产生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效果,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合唱《心愿》等。若PP音响过渡有致,收得自然妥贴,则意境深远,回味无穷,艺术得到升华,如《伏尔加船夫曲》、合唱《咏梅》等,这一切都有赖于指挥收拍时所采用的手法。
    如何收停某个段落或结束一首作品,设计什么样的动作,指挥在依据音乐内容和风格的同时,对使用的手法有着最大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当然,收拍前的预示动作是不能少的。
    收拍动作常有以下几种。单手收拍时右手先上离右侧身,然后加速向内呈圆弧型收住,即顺时针方向。或右手先向左上方,尔后向外呈圆弧型收住,即逆时针方向。还有右手曲臂拉向右后方,再加速指向直前方的收拍,以及手从上方渐渐下落后再提腕收拍,或高举单臂原地抖腕收拍等多种变化。使用双手时可取同步对称型收拍,动作的弧圈方向内、外皆可。有同时从上往下收拍,双手收在身体两侧,还有双手配合以交替动作收拍等等。此外,收拍的力度、幅度、位置的高低等均由指挥自己确定。
    指挥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指挥技法,当他展现在舞台上时,他已经属于舞台艺术的一个部份了,因此,他还必面具备良好的台风。指挥的线条要求洒脱、大方、美观、实用,要学习借鉴有关造型艺术和舞蹈形体的美学观点,结合音乐作品的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指挥动作。防止故意造作、哗众取宠,那样会使观众感到似乎你更注意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音乐。
    指挥的手法和整体形象,唯有与音乐语言融为一体,完美地再现音乐意图时才是最自然、最美的,这种境界也是高深和值得追求的。

                                       (来源:河南省合唱协会网站)